碧桂园重生的“三座大山”


2025-03-18 07:02:04 来源:公众号:房企观察

三座大山就摆在那里,碧桂园需要翻山越岭来证明自己还是那个强者。

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地产行业,最盼望着楼市企稳的到来。

房企们,同样期待能够沐浴在春风里,迎来新生。

曾经的三好学生万科是这么想的,曾经的宇宙地产霸主碧桂园,也会这么想的吧?

近期,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惠妍在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说了一句话,“要为2026年进入正常经营状态做好准备。”
这是一句鼓舞人心提振士气的话,还是一种预判呢?

一切都需要碧桂园用实际行动来兑现,不过目前看起来,需要面临的挑战和压力,都是巨大的。

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标杆企业,碧桂园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经历了高速扩张与周期性调整的双重洗礼。然而,自2022年起,其面临的债务危机、市场信心崩塌与战略转型困境,使其成为行业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典型案例。

本文基于2025年初的最新动态,结合财务数据、行业趋势与企业管理逻辑,分析碧桂园若想重新崛起必须跨越的“三座大山”——债务重组实效性、市场信任修复与战略模式重构,并探讨其可能性与路径。

第一座大山:债务重组的实效性与长期风险

核心问题:短期化债能否转化为长期财务健康?

债务规模的现实压力

截至2024年6月底,碧桂园的总债务规模为2501.52亿元,其中1218.52亿元须在1年内偿还,而同期现金及等价物仅能覆盖极小部分。尽管2025年1月公布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计划削减1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30亿元)债务,但其条款激进,例如“100元债务偿还10元”的现金回购选项,可能引发债权人抵触,导致方案落地时间拉长或被迫调整。

重组后的隐性风险

债务重组虽能暂时缓解流动性压力,但可能削弱资本市场对碧桂园的信任。若重组后仍依赖高杠杆模式,或市场复苏不及预期,企业可能再次陷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此外,重组方案中部分债务展期至7.5年甚至11.5年,意味着未来十年内碧桂园需持续面对偿债压力,而房地产行业的长期下行趋势可能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空间。

资产处置的局限性

碧桂园计划通过出售酒店、办公楼及海外金融资产筹集资金,但其资产质量与市场接受度存疑。例如,2024年通过出售长鑫科技股权仅获得1.4亿美元,而国内商业地产市场受供需失衡影响,资产折价风险较高。若资产处置进度滞后,将直接影响保交楼资金链,进而威胁企业信誉。

可以说,债务重组是短期生存的必要手段,但长期财务健康需依赖销售回血与成本控制能力,而这两者均受制于行业环境与企业战略。
第二座大山:市场信任的崩塌与重建

核心问题:如何逆转“信用-销售”的负反馈循环?

交付能力与品牌信誉的双重考验

2023年至2024年,碧桂园累计交付房屋98万套,但2025年的交付目标降至20万套,显示其资源集中度提升的同时,市场对其持续交付能力的疑虑未消。此外,2023年财报中高达823亿元的存货减值计提,暴露了资产质量恶化的现实,进一步削弱投资者信心。

销售端持续疲软

2023年合约销售额1743亿元,2024年进一步降至471.7亿元,同比降幅超70%。销售下滑直接导致现金流萎缩,而消费者对房企暴雷的普遍担忧形成“不敢买-回款难-资金紧”的恶性循环。即便2025年部分城市楼市回暖,碧桂园的主力市场(三四线城市)仍面临人口流出与库存高企的结构性难题。

政策支持的边际效应递减

尽管200多个项目被纳入“白名单”并获得15.23亿元新增融资,但此类政策更多是“保项目不保企业”,难以根本性改善企业流动性。此外,购房者更倾向于选择国企或财务稳健的民企,碧桂园的品牌溢价已大幅缩水。

结论:信任重建需通过超额交付、透明化沟通与产品差异化实现,但在行业整体风险偏好下降的背景下,这一过程将异常缓慢。

第三座大山:战略模式的适应性重构

核心问题:传统高周转模式能否适配新周期?

业务多元化的成效争议

碧桂园近年来布局物业管理、智能家居、养老地产等新业务,但2024年长租公寓市场份额仅5%,且新业务需持续投入资源,短期内难以贡献利润。相比之下,万科、龙湖等企业在多元化布局上更早形成协同效应,碧桂园的转型节奏明显滞后。

科技赋能的虚实之辨

尽管集团宣称通过建筑机器人、智慧社区提升效率,但实际落地效果尚未显现。例如,机器人建房仍处于试点阶段,未规模化降低成本;而数字化管理更多停留在营销层面,未触及核心开发流程。

区域布局的再平衡

碧桂园长期依赖三四线城市,但这些区域受经济放缓冲击最大。2024年销售均价7725元/平方米(不含税),同比下跌15%,显示其“以价换量”策略的局限性。若不能在一二线城市获取优质地块,其土储结构将难以支撑利润回升。

结论:战略重构需平衡短期求生与长期竞争力,但现有资源与行业竞争格局限制了其转型空间。

碧桂园能否重新崛起?

外部变量:政策与市场的共振

政策宽松窗口期:若2025年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放松(如限购解除、房贷利率下调),碧桂园或借势加速去库存。

行业出清后的市场集中度提升:部分中小房企退出后,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可能回升,但碧桂园需证明其运营效率优于保利、华润等国企。

内部变量:管理层的战略定力

杨惠妍的“保主体”战略:2025年工作重点从保交付转向“保主体”,意味着更注重资产负债表修复而非规模扩张,这需要管理层抵制短期规模诱惑,坚定执行去杠杆。

成本控制与组织优化:2024年营销费用下降50.8%、半年减员1.3万人,显示其降本决心,但过度收缩可能影响长期竞争力。

概率分析:40%的复苏可能性

综合来看,若债务重组在2025年上半年顺利完成、销售端止跌企稳、且战略转型在2-3年内初见成效,碧桂园或能在2026年后进入“正常经营状态”。反之,任一环节的失败均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

碧桂园的困境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从“高杠杆、高增长”向“低风险、高质量”转型的缩影。其能否跨越三座大山,不仅取决于自身策略,更受制于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与市场情绪的复杂互动。在行业洗牌加速的当下,碧桂园若想重生,需以“刮骨疗毒”的决心重塑商业模式,而其成败亦将为整个行业提供至关重要的转型范本。

碧桂园2025年突围战:保交房与保主体双重压力下的生死时速

2025年2月碧桂园年度工作会议上,董事会主席杨惠妍将公司战略分解为“上半年保交房”与“下半年保主体并重”的双阶段目标,计划通过一年缓冲期为2026年恢复正常经营铺路‌。然而,从当前面临的四大核心挑战来看,这家头部房企的转型之路仍充满变数。

保交房规模压力与资金链极限拉扯

尽管碧桂园近三年累计交付170万套房屋,2024年交付量更达38万套,但2025年保交房任务仍被定义为“体量较大”且需“超越2024年水平”‌。

这一目标背后存在三重隐忧:

‌交付规模与资金效率的矛盾‌:保交房需要持续投入工程款、供应商结算等资金,而销售回款尚未完全恢复,导致现金流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复工节奏不确定性‌:春节后复工进度直接影响上半年交付目标达成,但行业普遍存在工人返岗率不足问题,可能拖累施工周期‌。

‌区域项目分化风险‌:非核心城市项目去化难度加大,部分项目可能因销售停滞陷入“交付即亏损”困境。

境外债务重组陷入僵局

自2025年1月公布境外债重组关键条款以来,碧桂园与债权人谈判进展缓慢,2月底被曝“可能错过重组协议目标日期”‌2。这一僵局暴露两大核心问题:

‌债务规模与偿付能力失衡‌:截至2024年中报(补发于2025年1月),公司总负债规模仍超1.5万亿元,而现金短债比不足0.3,债务展期或债转股方案若无法获得债权人支持,可能触发交叉违约‌。

‌资本市场信任危机加剧‌:停牌9个月后虽于1月复牌,但清盘呈请延期、财报补发等事件削弱投资者信心,股价波动进一步影响融资能力‌。

经营主体存续的底层逻辑重构

“保主体”战略要求碧桂园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经营模式转型,但现有业务结构存在三大转型阻力:

‌重资产模式惯性‌:土地储备中三四线城市占比超60%,与当前市场向核心城市收缩的趋势错配,资产流动性持续恶化。

‌轻资产转型滞后‌:代建、物业等轻资产业务营收贡献不足15%,难以对冲开发业务下滑‌。

‌组织效能瓶颈‌:滚动预算管理要求每月动态调整经营策略,但庞大组织体系可能导致决策链条冗长,削弱管理灵敏度‌。

政策窗口期与市场复苏的不确定性

尽管监管部门加大对房企融资支持力度,但政策红利落地存在两大现实约束:

‌项目白名单筛选机制‌:优先支持项目资质优良、抵押充足的项目,而碧桂园大量存量项目可能因区位或抵押物价值不足难以入围‌。

‌购房需求结构性萎缩‌:2025年1-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扩大至25%,改善型需求释放缓慢,刚需市场购买力尚未恢复‌。
突围可能性评估

从时间维度看,碧桂园需在以下关键节点取得突破:

‌2025年6月前‌:完成80%以上保交房目标,实现销售回款环比增长20%,为债务重组争取谈判筹码‌。

‌2025年9月前‌:落地境外债重组方案,同步压缩非核心资产规模至总资产20%以下‌。

‌2025年12月前‌:轻资产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30%,经营性现金流实现单季度转正‌。

若上述节点均能达标,2026年恢复正常经营具备理论可行性。但当前债务重组僵局、交付资金缺口、销售去化压力形成“不可能三角”,任一环节失控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因此,碧桂园能否兑现承诺,既取决于内部执行力,更依赖于外部政策支持与市场复苏节奏的双重加持。‌

三座大山就摆在那里,碧桂园需要翻山越岭来证明自己还是那个强者。

或者,放弃。



公司新闻
中交地产:2024年营收183亿 归母净亏损51.79亿
4月14日,中交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 报告期内,中交地产营业收入为183.02亿 …
公司新闻
远洋集团:远洋控股2024年除税后净亏损约153.35亿元
4月15日,远洋集团发布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北京远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业绩。 公告显示,北 …
公司新闻
“好房子”背后,这个企业的解题思路引发了三个行业假设
在“好房子”愈发高涨的呼声下,越秀迅速做出了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