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控股,瓶盖兄弟 为什么会“翻脸”?
2022-03-14 09:12:43 来源:公众号:房企观察
到底是大哥差钱,还是差事儿?
谁知道,这都是咋了,真是个疯狂年代,一句瞅你咋地,就动手了。
对不起,整叉屁了,还以为这里是东北。
再来换个台词:“有啥可说的,不行,大哥你就告我吧。”
对吗,这才是个文明的样子,南方人得文斗不能搞武斗。只是没想到,这样的事情,或许真的大概率的发生了,而且是在一家很有名的福建开发商那里。
大哥告了小弟
一般情况下,家丑不可外扬。但上市房企三盛控股却很特别,也非常的规范。可能把需要露的,都披露了。
2022年3月4日,三盛控股(02183)公告称,公司近期收到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出的案号为(2021)鲁 02民初2433号诉讼案件的起诉材料(青岛诉讼)及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出的案号为(2021)川01民初10707号诉讼案件的起诉材料(成都诉讼)。林荣东为上述两项诉讼的原告,该集团为上述两项诉讼的被告之一。
请注意这里的原告林荣东就是大哥,而小弟则是林荣滨(别名林荣新)。
青岛诉讼:
原告向青岛法院提出控诉,被告包括公司、林荣滨、福州三盛置业有限公司及公司的附属公司福州伯盛投资有限公司。原告声称四被告擅自转让原告拥有的青岛三盛投资有限公司25.5%股权。因此,原告寻求青岛法院判令四被告连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约7.67亿元及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成都诉讼:
原告向成都法院提出控诉,被告包括该公司、林荣滨、福州三盛、福州伯盛、公司的附属公司成都吉盛置业有限公司及公司的附属公司成都三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原告声称该公司、林荣滨、福州三盛及福州伯盛擅自转让原告拥有的成都吉盛40%股权、成都三盛50%股权。
因此,原告请求成都法院确认上述股权转让行为无效、确认原告享有上述股权并变更股权登记,要求成都三盛、成都吉盛向原告提供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及会议记录、财务会计报告、会计账簿及会计凭证;若上述诉讼请求无法得到支持,则判令该公司、林荣滨、福州三盛及福州伯盛连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6.388亿元。原告亦寻求判令各被告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两项诉讼加起来大概是14个小目标,也就是有14亿元那么多。这对于三盛控股而言,绝对是笔不小的现金。
都说亲兄弟明算账,可怎么看都有些火药味十足的意思了。
三盛控股在公告中用了“对方声称”,“恶意兴讼者”等词语,可见兄弟之间或许存在不小的矛盾。
三盛控股表示,就上述两项诉讼征求律师事务所法律意见后认为,原告在现有证据材料下要求集团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依据不足,诉讼金额虚高。公司拟积极进行抗辩,维护公司的合法权利,并考虑向恶意兴讼者追究责任。
这原本一同打拼的兄弟,为何走到这一步呢?真是令人费解。毕竟当初,大哥和小弟可谓是打仗亲兄弟。
想当年,林荣东不过是20出头的青葱少年。但这不影响他满脑子做生意发财的大梦。
他看到堂哥家只生产塑料瓶,瓶盖则需要单独购买。林荣东嗅到了了商机,于是胆子大肯吃苦的林荣东走南闯北,一路辛苦下来。 他算了一笔账,一个瓶盖大概6分钱,一共是一万八千元,去掉成本这就可以赚好几千元。林荣东有多拼,或许很多人想象不到,东北的冬天有多冷总该知道吧,林荣东没怕冻成冰棍。他去过多少个城市呢,据说得有300多个县市。
其实当时做瓶盖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同样是需要面对各种挑战,浙江的乡镇企业几乎霸占了整个中国的瓶盖市场,福建人林荣东最终杀出来一片天地。
据说到了1991年,林荣东才赚的人生的第一个100万。然后,他创立了公司品牌“三盛”,据说这注册商标的图案也是他亲手绘制。商标的主体是三瓣叶子,一瓣代表了他的父亲,一瓣代表自己,一瓣代表他的弟弟(林荣滨)。听说是,由于创业的时候弟弟还在上学,等弟弟毕业后急缺人手的林荣东就有意历练弟弟林荣滨,希望他能一起参与公司的管理。
8年后的市场属于房地产,从1999年开始,林荣东、林荣滨兄弟二人带领团队先后在福建投资建设了四块楼盘,分别是泉州汇金广场、福州果岭、福州巴厘岛、中央公园,无一不盆满钵满。
三盛可谓是一战成名,逐渐成为福建开发商中的佼佼者。
彼时,谈到成功的经验,据相关报道是这样提及的,林荣东觉得兄弟二人的联手合作是关键。“我们兄弟俩多少年都是一个办公室两张桌子。”
“我弟弟参与管理之后,我们联手在泉州做事情。两个人联手办公,这样做事情就能有参谋了。”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但是我和我弟弟两个人的头脑一起用的话,就可能比别人聪明。”有人评价,这是林家兄弟共同管理公司后1+1>2的商业智慧。
如果今天的一切都变了,总会想了白居易的《咏怀》:“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好一个诗情酒兴渐阑珊。
小弟最近比较烦
后来的后来,林荣东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他转身玩起了收藏。公司层面更多的是小弟林荣滨抛头露面。
林荣滨也似乎没让大哥失望,与夫人也就是三盛集团执行董事程璇掌管公司,朝着双千亿的目标疾驰。
只是双千亿并非易事,在三盛2021年上半年业绩会上,公司董事长林荣滨强调,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对2022年实现“双千亿”发展目标进行适当调整,未来更加注重风险管控和管理红利。
只是没想到市场的风向标如此快的转换,哪怕一个月的时间都会如此大。
2021年9月,三盛控股还属于得意洋洋。
因为他们首获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穆迪’)确认‘B2’企业家族评级(CFR),评级展望‘稳定’,反映三盛控股在其关键市场福建省已经建立的市场地位,公司多元化土地投资方式带来的经营效益,以及充足的流动性。
穆迪指出,三盛控股合同销售总额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实现了72%的年复合增长率,考虑到其专注于福建及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布局和充足的土地储备,2021年三盛控股的合同销售总额预计增长约35%,销售增长将支撑其未来的流动性和收入增长。穆迪表示,在充满挑战的行业环境下,三盛控股多元化的土地投资方式将支持其业务扩张,同时在未来保持盈利能力。
此外,穆迪认为三盛控股具备充足的流动性,能有效抵御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2021年上半年三盛控股现金短债比达到1.7倍,在手现金能完全覆盖短期债务,同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80.95亿,进一步保障了经营的稳定性。
此时,三盛控股董事会主席林荣滨表示:“三盛控股首次获得穆迪确认评级,一方面体现了国际评级机构对公司发展前景的肯定,另一方面将增强三盛控股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有利于后续融资渠道的拓展。”
只是没想到,很快穆迪的态度就变了。
在2021年10月,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在对三盛控股拉响警报,将公司家族评级下调到“B2”,前景展望定位“负面”。
当然,穆迪下调的不仅仅是针对三盛控股,而是下调了多家房企评级,包括佳兆业、富力、奥园、绿地、领地、合生创展、中梁控股等。
一个负面,意味着变了味道,增加了风险。
随后的日子里,三盛控股开启了卖卖卖模式。
11月16日,三盛控股发布了两则资产处置公告,分别出售哈尔滨利福商厦和青岛嘉标商厦,前者作价3.5亿元,后者作价2.71亿元,共回笼资金6.2亿元。
当然,也有人说,这样的出售属于正常交易。
只是,出让的最终还是引起了大哥林荣东的关注和不满。
翻脸N种猜想
一张桌子,到底能坐几个人?
都说打天下容易,坐江山难,企业管理亦如此。
很多企业当初走的有些草莽,甚至说,一两个人决定了公司的方向和发展。因此,那个时候林家兄弟两人能够一张桌子办公,指挥一场场的战役。
只是如今呢?外界传递的信号是,林荣滨掌控着大局,而大哥林荣东到底还有多少话语权和指挥权,目前更像是一个迷雾。
路不同,不相为谋?
林荣东和林荣滨到底路线是否相同,很难去判断,毕竟一个是通过摸爬滚打以实业赢得了实战经验。而后者则是,林荣东一手扶持长大的。从1988年到2022年,34年是时间,改变的不仅仅是年龄,更是企业发展逻辑。到底走怎样的一条路,恐怕很难达成一致。
迷雾战术 本无战事?
这么多年的兄弟,因为14亿就闹掰了,就翻脸了?
仔细想想,有这种可能,毕竟就目前房地产市场格局下,这笔钱不是个小数目。再者说,就当大哥的退休费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这是大哥创下的基业,当然更准确的是兄弟共同的创业成果。
不过再仔细想想,或许,又不一定成立。毕竟兄弟二人,除了因为这14亿元搞起了官司。其它层面,并没有互相的战争发生。
难道,这是一场项目估值的战术吗?目前,也只能是林家兄弟亲自来解释一下,更能说的清楚。毕竟,尽管说来都是公司的事儿,但始终解不开的是兄弟情深,14亿并不能代表一切。
但愿如此,毕竟兄弟齐心一起奋斗这么多年并且缔造了商业王国,实属不易。
不过,三盛的真正困局恐怕不止是这兄弟之间的14亿纠纷那么简单,而是比如全国各地的交付大考,网上一搜,一堆比“负面“评级还负面的内容,让人唏嘘。
3.15马上就要到了,现如今的有些开发商们,不心慌吗?